我國養鴨源于7000多年前,歷史悠久。隨著養鴨規模化、工廠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養鴨業當前面臨著三大難題:一是“質量安全”;二是“效益提高”;三是“環境治理”,并且有這三大難題引出許多問題:
(1)養鴨業由于過分追求產量的提高,在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忽略了質量。現有籠養蛋鴨和工廠化飼養的“快大型”肉鴨已不能滿足消費者對品質和風味的需求。
(2)為了改善工廠化養鴨的產品品質,往往在飼料中添加一些化學合成物(如著色劑)等,治標不治本,反而會引起消費者疑慮。(3)為了提高生產性能和防疫滅病,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化學藥物,造成在產品中殘留,對人體健康形成威脅。
(4)高密度、集約化經營與惡劣的鴨舍小氣候條件,造成疾病逐漸增多,藥物使用量逐漸增大,養鴨效益也隨之降低。
(5)大量鴨糞及其分解產物對空氣、土壤、水源和居民生活造成了直接和間接的、污染。
(6)糞便存于圈底,形成惡性循環,臭味隨著鴨糞的增多而加重,甚至飼養員進入鴨舍都難以睜開眼的現象。
三大難題與這些問題直接表現出來的藥物殘留、能源缺乏、飼料短缺、疫病頻繁、環境污染等已成為限制我國養鴨業發展的瓶頸因素。
同時我國養鴨業也呈現出兩大趨勢:一是區域化生產格局比較明顯。據統計目前,我國生鴨存欄約38.01億只,是世界第一養鴨大國,人均2.9只,鴨蛋產量2121.32萬噸,人均
盡管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是畜禽產品,特別是鴨蛋和鴨肉屢遭“封關”,難以進入國際市場,或難以占據應有的份額,直接關系到出口貿易和刺激國內養鴨事業的發展。總之,籠養蛋鴨、快大型肉鴨的產品在一部分消費人群中已不能滿足需求,其安全性受到質疑,產品質量較差、生產成本較高、污染環境等問題已經制約了我國養鴨業的進一步發展。面對以上問題,迫使我們改變思維定勢,養鴨還可以走一條無公害、綠色生態養殖方式、由高密度籠養改為大棚內發酵床生態放養的路子。用生態養殖方式改善鴨產品的品質,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各種有益微生物可以調節動物機體微生態平衡,預防疾病,促進動物生長。利用生物相克,改進傳統落后的庭院零星散養方式,使其與現代先進養鴨技術相結合,進行規模化生態養殖,實現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統一兼顧。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畜牧業建設成為環境好、以人為本、自然社會資源合理利用、產業和諧發展的可持續新型畜牧產業鏈,所以,我們必須從產業與社會等各方面綜合考慮適度規模養鴨的發展模式和管理方法。生態養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 |
山東發酵床養鴨技術的實踐效果 | 2010-12-21 |
![]() |
齊航發酵床養鴨技術的產生背景 | 2010-12-21 |
![]() |
發酵床養鴨技術簡介 | 2010-12-17 |
![]() |
發酵床養鴨技術鴨舍建設 | 2010-11-23 |